2024 年度回顾

又是一年在毫无感觉中过去。到了年末,想来也应该做个总结:没有《南方周末》的“人文情怀”,也没有新华社“优美”的文笔,只是希望留下点真实的思考和回忆。

不要让别人成为自己的定义

当越来越多的话题被“点赞”与“关注”所带动,当越来越多的表达被“热搜”与“流量”所衡量,我们在不知不觉间,就会迷失在他人的评价和期待里。也许,在点击主页的那一瞬,便不自觉想知道有多少人看过、又是如何议论;在查看评论的那个夜晚,心情似乎全系于一条条或褒或贬的回复。就这样,外界的回应像一面又一面的镜子,折射出我们内心缺乏的确认与肯定。可正因为我们已习惯向外探求,才更需回望内在:若只借他人之光,终难照亮自我。

多年以后,当你回忆此刻,你会发现,那些令你寝食难安的“评价”,并未在岁月长河中留下一丝涟漪;那些令你踌躇不前的“标准”,也未真正锚定你的人生方向。时代洪流有它自顾奔腾的轨迹,每个人却拥有与众不同的坐标。你羡慕他人的闪耀光环,却不知那光环下,或许也有暗影与疲惫。

在社交媒体的纷繁世界里,我们一次次卷进“人设”的潮流:是拍Vlog还是录播客?是小红书风格还是知乎答主?这是个每个人都想“出圈”的年代,可“出圈”之后,又难免被新的圈子绑缚。当自我与他人目光重叠,身份与流量相互纠缠,我们常常丢失了原本纯粹的初心。曾写下的博客、留在推特上的只言片语,也在数据的涌动中湮没。那些在意或不在意的数字,折射出一种矛盾:我们渴望被看见,又害怕被标签。

其实,不必拒绝聆听他人的声音,亦无需彻底逃离数字时代的洪潮,真正重要的是:你愿意以怎样的眼光来打量自己?当所有镜头和算法都高亮着你的外部形象,请不要忘记,你依然拥有对自我世界的掌控权。在被无数规则和社交礼仪重塑之前,你要先学会问自己:我愿意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能否在与众不同的道路上依然捍卫内心的尊严?

当明日的阳光再次洒下,你依旧会打开手机;当新的状态或视频发布,你也会期待回应与互动。但在屏幕之外,还有汗水和泪水的温度,还有足以让你热爱、流泪和笑出声来的生命质感。无论时代怎样旋转奔流,请你守护那颗柔软又坚定的心:这个世界需要你的闪光,不是因为评论区留下了多少鲜花与掌声,而是你对自己有更深刻的定义。

真正的成长,不是累积他人的认可,而是在与自己的对话中找到方向。

祝你能够在社交嘈杂与自我追问之间,收获真实与笃定;也祝你在智能浪潮席卷的未来,依然能够微笑着对自己说:我就是我,不为流量所役,不为算法所困,我的人生,由我亲手书写。

静立于两极化的信息洪流中

时代洪流滚滚而前,你会发现自己时而被呼唤着站队,时而又被裹挟着前行。墙内的狂热高歌与墙外的恶意攻讦,看似针锋相对,却又在舆论场中形成一股诡谲的合流:一边是无脑式地“万岁”,一边是随波逐流地“辱华”。无论哪种声音,都像按下了愤怒和感动的两个按钮,戳中人们“群情激奋”的神经。从而,在这个舆论和信息逐渐两极化的当下,理性质疑与温和商榷就变得弥足珍贵。

当一条新闻被冠以“境外势力企图抹黑中国”,瞬时就能激起网民的群情激愤与无脑谩骂;当另一条推文或是Youtube视频借口“揭露现实”却夹带私货抹黑华人,同样会收获墙外所谓“人间清醒”不遗余力的附和。你若沉默,就被视为“立场不明”;你若求真,就随时可能被双重审判1。愤怒和感动轮番登场之际,网络世界的喧嚣,反而让我们难以看清事情的原貌。那本应百花齐放、各抒己见的舆论场,正被极端的情绪主导,分异成两条单向通道,只允许你放声喝彩或群情激愤,而中间地带却日渐荒芜。

可这本就不该是我们真正的归宿。面对洪流般的舆论,不一定要选择成为随波逐流的一员或逆流而上的辩士,我们还可以是那保持清醒、独立思考的守望者。毕竟,世界比任何“非黑即白”的标签更为复杂。美国在制定对华政策时,也未必是某些人口中的“亡我之心不死”,或许更多是国际政治博弈下的算计;中国在进行基建狂飙时,也并非所有项目都“创造奇迹”,其中不乏资金冗余或环境代价。若只沉迷于“高呼口号”或“口诛笔伐”,就无法看见事实的多面性。愤怒或者感动,都应该建立在对真相的探求之上,而不只是随波逐流的冲动发泄。

当“粉红话术”和“反共情绪”一起挤压了话语空间,理性的稀缺便尤为刺目。情绪的表达固然也需要,但如果只剩下“无脑赞美”和“无底抨击”,那不过是让网络异化为一场互不相让的喧嚣。而这份喧嚣,对于真实的社会议题毫无助益。高铁的通车票价是否合理,民生福利是否完善,抗洪救灾中有哪些可以改进之处,都在“非爱即恨”的躁动中失去了讨论空间。最可怕的,不是网民一时的激动或盲目信任,而是公民社会理性表达和建设性思维的长期缺席。

于是,在这个激荡的时代洪流里,我们该如何安放自己的声音?或许,答案就藏在对多元、包容和批判的尊重之中。试着卸下“必须表忠心或谩骂”的思想枷锁,回归到对事实本身的关心。看到新闻时,先想想它的上下文、信息源和背后动机;遇到宏大叙事时,多问问代价几何、归属何方。敢于在一片“痛骂”或“狂欢”中驻足倾听,让自己不再盲信盲从,也不刻意对立挑衅。如果说愤怒和感动是一种本能冲动,那么尊重不同意见、耐心倾听,以及探索求真,才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理性选择。

或许有人会质疑:在舆论高压与极端立场的夹击下,个人的声音是否能激起涟漪?正如每一粒火星都可能点燃篝火,那些散发理性与温暖的文字,也能在喧嚣中找到回响。毕竟,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信息井喷的时代,只要有人愿意发出真实而多元的见解,就总有人愿意聆听和思考。哪怕只是在朋友圈里分享几行冷静的评述,也能为周遭增添几缕不同的颜色。舆论场或许功利而嘈杂,可只要有更多人选择思考、表达与交流,就能为这片情绪汹涌的汪洋,带来一点通透与清澈。

时光呼啸着奔涌向前,这个被极端情绪裹挟的网络江湖,似乎依旧难觅平静。然而,潮水总有退去之时,当回过神来,我们更需要反思:那些一哄而上的狂热,是否真的帮助我们认清了外部世界?那些一味抒发的感动,是否真能筑起我们的自信?在众声嘈杂与热浪褪去之际,沉淀下来的,或许才是自省与警醒,以及让未来不再迷失的关键。

风起云涌的年代,从来不缺激动人心的冲突与瞬间,但社会的进步也需要冷静缝合的智慧与共识。愿你我都能在这洪流之中学会沉思与坚守,既不随波逐流地批判讽刺,也不盲目随唱高调;一如海上的孤岛,在汹涌的浪涛中,依旧静立而清醒,守住那份珍贵的独立与理性。

对这个世界多点相信

当地震撕裂能登半岛的黎明,当克尔曼爆炸声划破新年的宁静,当巴黎圣母院重新开放的钟声回荡在塞纳河畔……2024年,这个世界依然在动荡中前行,却也在希望中生长。

日全食划过太平洋,光影交错间,地球依然守护着所有生命的呼吸。巴黎奥运会在塞纳河畔绽放,河水倒映出人类对和平的渴望。当欧洲歌唱大赛上,第一位非二元性别歌手捧起奖杯,世界在包容中拥抱着每一个独特的灵魂。

战火依然在加沙和乌克兰燃烧,政治的暗流在全球涌动。从台湾到美国,从印度到法国,选举之年见证着民主的跌宕起伏。但请记住,每一次投票都是对未来的希冀,每一次和平呼吁都是对战争的抵抗。即便在莫斯科音乐厅的悲剧阴影下,人们依然选择用音乐治愈伤痛。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年代,我们看到了更多坚韧的身影:地震后日本民众井然有序的互助,印度十四亿人口的和平大选,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在纳卡问题上迈向和解,斯里兰卡人民在经济困境中寻找新的出路。

是的,这个世界并不完美。但正如重建的巴黎圣母院,它见证过火焰,却依然矗立;它承载着伤痛,却始终守望。人类的故事从未因为困难而停止,反而在每一次危机中找到新的可能。

当我们回望2024,看到的不仅是纷争与动荡,更是无数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播撒的希望种子:在战区守护和平的医者,在震区重建家园的义工,在气候变化前坚持环保的行动者,在民主道路上坚持对话的政治家。

对这个世界多点相信,也是在对你自己多点相信。所有的波折、变迁与冲突,也许正是推动人类文明继续跃升的力量。未来也许不会更平静,但在不断的蜕变与突围中,我们仍能让爱、自由、尊严开花结果。坚守底线,怀抱初心,或许有朝一日,你能发现在孤寂与艰险间,依旧能找到前行的理由。哪怕人类会被大时代再度推搡,哪怕征伐仍无法轻易停息,但那一束名为“相信”的火焰,会一直在你心头照亮。只要灯火未熄,天色就还未全暗;只要心底有光,未来就仍有希望。愿这份“相信”于大浪滔天中,能如灯塔一般,照见远方,照亮归途。祝你在此后的每一天,都能感受到这世间“虽苦,却值得”的微光与温暖。


祝你新年快乐!

  1. 比如王局 ↩︎

评论

《 “2024 年度回顾” 》 有 5 条评论

  1. yewuque

    佬,怎么风格改变了呀,我也想建站。之前您的网页我记得挺漂亮的 ,可不可以告知一下什么搭建的,然后主题是什么呀

    1. 博客就像生活,简单稳定就好,折腾太多就容易出错。
      尝鲜和了解新的东西还是必要,只是不要一味沉迷工具,被工具束缚和占用时间,成为工具的奴隶。
      能去除的去除,能精简的精简,极简感觉会是大部人的最终归宿,哈哈

      1. 哈哈第一次玩肯定要多多倒腾,后面会返璞归真的哈哈

    2. 之前用的是Hexo框架,Redefine主题 教程 Hexo Redefine 主题文档
      现在用的是WordPress,二〇二四主题 无需教程,开箱即用。

      1. 谢谢咯,我先找点唿哨的嘿嘿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