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突然想写一个自己的博客。可能是因为看了一些别人的博客,觉得有意思;也可能是因为自己的一些想法,想要记录下来,给自己建一块自留地。
博客圈里中文英文的反反复复有太多人写过“为什么要写博客”这个命题了,但网上不缺信息只缺发现渠道,如果恰好在这个天时地利人和的时机看到这篇文章的人里有千分之一能拾起这个习惯并且有所收获,那也值了。
今天我们就来老生常谈,从我的角度又写一遍为什么写博客。
输出赋予了很多事意义
没拍下来等于没去过,没标记等于没看/玩/读过,没分享等于没做过……这一系列互联网时代的恶习转换成非碎片化、更精炼的输出形式,反而变废为宝赋予了这些事意义,把自己摄入的东西精炼提纯加上自己的理解再输出给了这些本来被当作 guilty pleasure 的东西意义。无论是一次游记,还是一次思考,或是一篇书评,甚至是没什么用的意识流动,都因为被定格成博客这个可以分享也可能给他人带来实用也好情绪也好的价值的载体而有了新的目的。
整理是最好的复习
我相信就算是从在任何地方发表任何看法的社交圈黑洞型人里,每天大脑里也有大大小小或有趣或可笑或天才的碎片想法随时蹦出来或者摄入进去。这些思绪不加以整理的话就像随处看到不认识的单词一样转瞬即逝了。微博客这个概念(无论是 Twitter 还是后来的微博饭否豆瓣广播长毛象等)从问世以来给了普通人一个随处记录、发表和分享这些凌乱思绪的平台。但文字记录下来也仅比从脑海中划过多了那么一点点留存性而已,绝大多数时候也不会真的回去搜之前讲过的话,就像抄过一遍的单词不代表三个月后写作文能想起来用甚至拼出来一样。
而当这些碎片思绪被整理成文,为了把无论是来自脑海还是自己的笔记或者微博客平台上上的碎碎念整理成能通顺连贯供没有前后文铺垫(context)的读者(哪怕只有你自己)也能理解的文章(哪怕这个读者只有你自己),你需要去解构、深挖、重组自己的思绪,并用自己的话把行程体系的思路表达出来整理成文章。老话说“教”是最好的学,这种整理笔记式的整理思绪也是最好的”复习”方法。
书写带来快乐和平静
写东西本身还有一种把家里的衣服杂物和书都收纳整齐随手可取并且赏心悦目的感觉。我在生活中不是一个爱收纳的人,但整理思绪却能让我迅速平静,就好像看一部电影或者读一段书一样,但跟输入相比又更多的是跟自己对话以带来的从内而外的平静。
你并不独特,世界上总有人感同身受或面临同样的问题
你踩过的坑,学到的知识,听说的趣闻,经历的故事,世界上十几亿读中文的人总有感兴趣的。如果你用英文写作,这又是另外十几亿。当然,加起来这全球近半人口的人未必能读到你的小小博客,但撞上一个是一个。更何况有搜索引擎的帮助,保不齐你学到的冷门技巧碰到的刁钻问题哪天就帮了别人大忙。
这也是我反感墙内互不联网封闭生态的原因之一,纵然今天你依然可以在小红书、微信或是其它相关话题的内部搜索寻找想要的内容,但与搜索引擎的脱钩人为为本应联通、共享的,长期保存的互联网增加了信息壁垒,也直接杀死了墙内局域网内部的搜索引擎,把互不联网的局域网愈发切割成一个个小黑洞。14 年半过去了,你仍然能在真正的互联网上轻松搜到这篇经典的《为什么你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写博客》并参考。而 14 年前小红书和微信还不存在,Facebook 还没上市,Google 还没被墙,大家还在用翻盖手机。
完全掌控自己的内容
当然,“完全”是相对的,除非你自己搭服务器,否则云服务商/GitHub 还是掌控着你的数据必要时可以下线;即便你自建服务器,目标大了 FBI 还是可以追杀到你家里。但以上的限制与在社交网络上相比所收到的针对内容的审查和不针对你内容的平台本身功能限制相比不值一提。
读这篇博客的读者大都应该有过墙内内容平台的使用经验,内容审查无需多说,尤其是近几年来变本加厉直逼文字狱式草木皆兵,连跟政治毫不沾边的正常说话都时常被莫名堵嘴。这个博客显然不是一个政治评论站,然而现在网上发的科技测评、日常生活之类写半天也经常被卡,需要深谙猜谜学不断更新词库才能千方百计绕开关键词。这太累了。又不靠这个赚钱,平台带来的那点流量就想让人跪着生活,不值得。
审查之外,各平台都有自己有限支持的功能。比如豆瓣不能 markdown 不能文章里插视频,medium 不能友链还有广告等等,外界各种社交平台哪怕是博客专业站能提供的主页定制都非常有限。自建博客则完全由你控制,网上千奇百怪的网页能做出来的效果理论上你都能写,而且通常情况下需要的功能也很容易找到现成可用的免费工具和代码。
没有平台账号限制,能上网就能阅读
因为是你的默认内容发表平台,写作时无需根据平台限制和受众倾向改变自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谁爱看谁看。读者只要能上网就能阅读,无心担心有无对应平台账号,最低限度降低阅读门槛。因为 RSS 的存在,读者甚至可以选择不访问你的网站而用任何自己喜欢的阅读器阅读你的内容。在中文平台大行非登录无法浏览的割裂局域网、某些英文平台也开始逆行倒施不让未登录用户阅读(比如被 Elon Musk 搞得臭名昭著的X)的互联网倒车情境下,博客的开放型显得尤为可贵也更尊重读者。
平心静气的慢节奏社交
写完博客放上网,这个东西就在那里了,没有社交平台的推送,没有信息流上被冲下去的实效性恐惧,订阅了你的 RSS 的读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时间阅读,甚至放进收藏夹再也不读。给你博客评论的人,也通常远道而来认真读完了文章才言之有物地评论,因为独立博客的评论就真的是观点交流,这个账号出了这个博客没有任何意义,不存在社交平台上常见的没话找话“为了社交而社交”型评论。
如果说社交平台上的社交是一个 party 里欢闹酒肉之交的话,那博客之交更像是图书馆借来一本书,发现上一个借书的人夹了张笔记让你感同身受,然后又写了封信给作者收到了回信会心一笑的相忘于江湖式社交。当然,在已经被现代社交平台宠坏了的 2024 年,这种机缘更加难得也更加珍贵。
博客是赛博空间的另一个你,也能反过来定义你
比较反感“个人品牌“这个过于商业化的说法,不写技术不写学术的非实名博客甚至起不到简历作用。但它确是比简历更“像个人”,比碎片化社交网络更全面展现我是怎样一个人的网络门面。当然这是我这个博客的用法,网上靠博客经营自己品牌的也比比皆是。总之,内容的自由度和高度的定制化让博客可以成为任何你想让它成为的东西。反之,博客写的久了,发现“写博客”也已经成为了自己(不只是线上)identity 的一部分——毕竟也许这是很多人认识我的渠道,也重塑了我的一部分自我认知。
给未来的自己
活得越久感觉时间过得越快,记忆的细节也越模糊。像写日记一样,博客大多不以日记的形式纵向组织时间,而以横向的方式围绕一个话题展开,给记忆增加了一个全新维度。
看到很多写博客的朋友一写十几年,很感觉敬佩。或许博客就是这样的,写得越久,就越见其意义。每一次当下的沉淀,都是将来回首时的财富。
后续命题也有了:如何建立写博客的习惯。饼先画下来,什么时候写就不知道了。
发表回复